本會董事會設置董事7~13人,每屆董事任期 3年,任期屆滿後由董事會自行改選,並由董事中推選1人為董事長,對外代表本會,並設置執行董事,綜理會務。

蘇慶華 先生
台灣大學農化研究所博士
真菌學、微生物學、生物醫學材料學
1.從靈芝三類分析到幾丁質的開發利用─蘇慶華教授

蘇慶華教授─從靈芝三類分析到幾丁質的開發利用

 

目前在台北醫學大學微生物免疫學科任教,同時兼任該校生物醫學材料研究所所長的蘇慶華教授,是台灣少數從1980年代,靈芝研究才剛在這塊土地萌牙階段,就開始從事靈芝研究並一直持續到現在的學者。 不論是對於靈芝三萜類改善急性肝炎的成分分析,還是以靈芝裡三萜類的指紋模式作為靈芝菌種快速分類依據的論點,亦或是利用靈芝廢渣裡的幾丁質(chitin)成分做成癒傷敷料和抗痘、美白等護膚聖品,蘇慶華都是走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最前頭。

 

從洋菇育種與栽培建立菇類研究的基礎

蘇慶華與菇類的淵緣是從洋菇建立起來的。大學時期,適逢台灣洋菇產業的頂盛年代,蘇慶華便和他園藝系的老師鄭爕學習洋菇的相關知識。 服完兵役後,蘇慶華如願考上台大園藝所,原本想繼續跟隨鄭爕做研究,但當時一心想著學習遺傳育種,於是進了蔬菜育種研究室。一年很快過去了,蘇慶華才發現好像除了修許多學分之外,實驗室的工作似乎沒有什麼進展。於是在跟鄭爕商討後,決定回到最有興趣的菇類研究室。但鄭爕認為自己主要領域在栽培,對一個希望走育種路線的學生,最好能找另一位教授共同指導,就叫蘇慶華去找農化所的王西華老師幫忙。

於是學籍在園藝所的蘇慶華,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在農化所完成碩士論文。當時,王西華才剛從美國哈佛大學John R. Raper教授學習最新的洋菇育種觀念和技術回來,不在乎「學籍血統」只在乎學習態度的他,便帶著素未謀面的蘇慶華,進行洋菇及其他食用菌性別遺傳的研究,為蘇慶華日後的菇類研究打下深厚的底子。

 

從工作中累積實務經驗

碩士畢業之後,蘇慶華先到農委會的前身──農復會工近作兩年,累積不少行政的實務經驗,爾後又為了照顧中風的父親,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來到哥哥開設的化工染料工廠擔任廠長八年。這段期間蘇慶華學到許多量產相關的技術,他後來有許多研究,包括靈芝,都與實際應用層面有關,而且早在研發新產品之初,就已經把量產的條件一併考慮進去,即是受到工廠工作經驗的影響。 1980年父親過逝,蘇慶華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想當初自己對菇類研究很有興趣,因此決定報考台大農化所博士班。於是蘇慶華一方面忙著工廠的交接,一方面重拾書本,終於在兩年後考上台大農化所。

 

與靈芝的第一次接觸

就在準備博士班考試期間,蘇慶華首度接觸到靈芝。那時候他因為有車方便,常被老師王西華找去「出公差」。1981年的某一天來了一位留美博士米明琳,擁有植病系背景的他,開發了一種類似太空包的塊狀培養基材,把菇類生長所需的養料全都壓縮在裡面。 「米博士想請王老師幫忙推廣。於是王老師就把我找來,載著他到處跑。其實以那時農民的收入,不太可能買得起……,不過他給了我另一個東西──靈芝孢子,還告訴我這個東西吃了對健康很好,很珍貴。」

當時那位米博士已經利用自己開發的塊狀培養基成功種出靈芝,並在美國的日本人社區販售,而同個時候的台灣還不時興靈芝的人工栽培,幾個叫得出名字的靈芝廠牌,也是在幾年後才出現。 那些裝在瓶子裡的咖啡色粉末,成了蘇慶華認識靈芝的開始。以蟲草為博士研究主題的他,抱著「順便做做」的心情,利用閒暇時間拿自製的太空包試種靈芝,「沒想到靈芝孢子真的發芽,也很快長出子實體。」

 

幾年後,台灣市場上出現了鹿角靈芝的商品,以珍貴為訴求;然而蘇慶華很早就發現,所謂鹿角靈芝和一般靈芝根本是來自同一個種,只是栽培環境不同而已,成分也差不多,沒有誰比較高級的問題。

 

靈芝多醣促進免疫的人體實驗

1985年,蘇慶華以〈新屬植生蟲草形態遺傳及生化之研究〉取得博士學位,並拿著論文到台北醫學院(現已改制為台北醫學大學)找工作。「當時的院長是董大成教授,他翻一翻我的論文,就起身走向隔壁的人事室,要他們拿幾張表格給我填寫。我問他是否可以來上班,他竟然很爽快地要我『明天就來!』」 其實,台灣第一位研究靈芝抗癌的學者就是董大成。初到台北醫學院的微生物與免疫學科任教的蘇慶華,即曾經與董大成一起進行小規模的靈芝人體實驗。

 

「我們的目的在瞭解靈芝多醣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參與實驗的包括我一共有30人,每天吃100公克的靈芝菌絲萃取物,裡面大約含有500毫克的多醣。檢測方法是抽血比較吃靈芝前與吃靈芝一個月後,血液裡免疫細胞的數量和比率。」 結果發現,服用靈芝多醣一個月後,T4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接下來我們停用靈芝一個月,再抽血檢驗,結果T4細胞數量又掉到還沒吃靈芝前的水平。」顯然想要以靈芝健全免疫系統,還是得天天吃才有效。

 

對靈芝三萜類的分析與保肝功效的證實

1988-1990年,適逢國科會生物處處長林榮耀教授推動大型的靈芝整合研究計劃,蘇慶華也參與其中,開始一系列對靈芝三萜類的研究。他蒐集上百個靈芝子實體樣本,利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成分分析,結果發現,同一菌種的靈芝,不論是人工栽培或是野生的,雖然三萜類的含量會受到栽培條件不同的影響,但在三萜類的種類分佈上卻有很高的一致性。 也就是說,不同種類的靈芝所含的三萜類種類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覺得,怎麼同樣是靈芝,成分內容卻好像不一樣。因為如果其中一個是Ganoderma lucidum,另一個就是Ganoderma tsugae(松杉靈芝),當然不一樣。」蘇慶華解釋,靈芝三萜類的種類分佈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具有相當的獨特性,而且檢驗的過程既簡單又快速,是靈芝菌種鑑定很好的依據。

 

此外,蘇慶華還透過動物實驗比較18種不同菌種靈芝的三萜類粗萃物,對於急性肝炎的緩解效果。這大概是學術界第一個比較多種不同靈芝來源三萜類保肝功效的研究。結果發現,熱帶靈芝最好,其次是松杉靈芝,再來是Ganoderma lucidum。 蘇慶華進一步分析,確認靈芝三萜類中的靈芝酸C2是保肝功效的主要成分,由於靈芝酸C2含量高的靈芝通常也含有大量的靈芝酸B,因此要知道一項靈芝產品品質好不好,蘇慶華認為,靈芝酸B和C2是很好的判定依據。

 

將靈芝幾丁質開發成癒傷敷料與美容保養品

雖然在靈芝三萜類的研究上有很大斬穫,然而一方面因為某些廠商卻任意拿這些科研成果當作廣告使用,另方面也因為學校行政工作十分忙碌,蘇慶華暫停靈芝研究好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一位做靈芝加工的朋友問蘇慶華,「靈芝萃取後剩下的廢渣有什麼用」,才重新燃起他研究靈芝的熱情。 「以前念書時,就常聽王西華老師說,真菌的細胞壁裡面有什麼成分?一個是多醣體,一個是幾丁質。這個論點大家都知道,但一直沒有人對真菌的幾丁質進行開發利用。」實際上這些殘渣主要就是靈芝細胞壁。

 

蘇慶華發現,靈芝殘渣裡的成分有一半以上是幾丁質,而在日本已經成功將螃蟹殼裡的幾丁質做成癒傷敷料,並且廣為醫界使用。蘇慶華因而嘗試將靈芝幾丁質做成敷料,並以受傷的天竺鼠和大鼠進行實驗,「結果令人Surprise,沒想到好得那麼快,效果比蟹殼幾丁質做成的敷料還要好!」 蘇慶華後來還與萬芳醫院合作,也在臨床實驗中證實,以靈芝幾丁質為來源的癒傷敷料,能有效促進難治的慢性傷口癒合。對於靈芝癒傷敷料的癒傷機轉,蘇慶華已有深入的探討,並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多篇報告。最近他還把提取自靈芝廢渣的幾丁質微粒化,作為治療青春痘與美白用途,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

 

靈芝是「物盡其用」的最佳代表

碩全球的美容商機之廣大,令人垂涎。不過蘇慶華另說,機轉愈清楚,專利就愈值錢,產品上市的可能性就愈高。所以他現在還不急著搶進市場,反而希望把相關的作用機轉探討清楚,並且利用學術研討會的機會,教育大家認識靈芝幾丁質的應用與功效。 循著蘇教授研究靈芝的路程走來,不禁令人讚歎靈芝用途之廣泛,連萃取後的殘渣都有利用價值。靈芝可真是「物盡其用」的最佳代表啊!